# 《博弈论》

最近读了《博弈论》,写一下自己的一些收获。

  • 什么是博弈论
  • 生活中的博弈
  • 如何取得博弈优势

# 什么是博弈论

博弈论是一种方法论,研究的是在一个决策者在给定的条件下,应该怎么去做决策,才能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。

决策者可以是个人,也可以是一个团队。如果是个人,就有点 “人不为己天诛地灭” 的意思,个人主要思考怎么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。如果是团队,就得考虑一群人的利益最大化,这其中可能会牺牲掉部分个体利益。

举一个经典的案例:

一家农户最近养了一只猫,它每天都乐此不疲地抓老鼠,让原本猖狂的老鼠产生了恐惧。于是老鼠们不得不召开了一会会议,内容是 “如何在猫的脖子上系上一个铃铛”,这样每次猫经过的时候,老鼠们就能听到铃铛声提前逃走。

在会议上,老鼠们虽然表面上都很同意这个观点,但也很犯难,究竟应该谁去做这件事呢?毕竟想在猫的脖子上系铃铛,就意味着存在给猫当晚餐的风险。

  • 站在团队的角度:做这件事情对整个团队是非常有利益的,是值得做的。
  • 站在个人的角度:做这件事情对个人是有非常大的风险,如果有其他同伴做了,自己也能不劳而获,所以不值得做。

怎样解决这种困境呢?

方案 1:仍然选出一个代表去做这件事,但必须承诺给予其相同价值的回报,在足够大的回报下,就有个人愿意冒风险。

但在通常情况下,定义与付出相等的回报这一点很难。

方案 2:老鼠们一起去做这件事,集中群众的力量与强权做斗争,这样成功的概率很大,即使失败了,风险也能得到有效分摊。

虽然方案 2 看似是比较可靠的方案,但这是做到这点也不容易,群体行动很难保证个体没有异心,如果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,那么真正行动起来,就会 “千里之堤,溃于蚁穴”。

# 生活中的博弈

生活中的博弈非常多,我这里选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案例。

某个公司项目在招标,最初打算从几家竞标公司中选择价格最低一家来做。

对于每个竞标的公司而言,大家都想中标,同时也想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,于是他们会这样报价:

  • 竞标报价必须大于成本价。
  • 竞标价格不能太高,以免被其他公司抢走。

所以,竞标公司最终的价格是:成本价 + 利润,大家都在成本的基础上适当加上了利润。

对于招标公司来说,希望尽可能少付钱,有没有可能让竞标者报出等于成本价,甚至低于成本价的价格呢?

其实也是可能的,如果招标公司让报价最低的竞标公司中标,但中标的价格改为倒数第二低的价格,结果就不一样了。

这个时候,竞标公司会这样报价:

  • 竞标价格可以等于成本价,甚至低于成本价。
  • 竞标的价格应为最低,才能获得竞标。

因为即使是报的成本价,最终得到的钱也是大于这个价的,并不会导致自己无利润,所以招标公司很有可能获得更低的报价。

# 如何取得博弈优势

看了上面两个例子,我们已经对博弈有了一定了解,接下来,我们来讨论如何取得博弈优势?

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,都有讲过价,但即使是讲价后的价格,和真正的成本价也是有一定的差距。

如何更有效的讲价?

  • 建立对策思维。
    • 即:你知道,我也知道,我知道你知道,你也知道我知道你知道。
    • 让卖家认为我们不是小白,不要乱要价。
  • 动态思维。
    • 即:今天我可能不知道,但以后我会知道。
    • 让卖家认为,如果你坑了我,就再也没有下次合作了。
  • 多边思维。
    • 即:明白利益相关方可能并不只是卖家和买家,可能还有中间商等。
    • 需要分析多个利益相关方的信息。
  • 非量化思维。
    • 即:明白信息都不是 100% 正确的。
    • 如:产品 100% 合格等,仍然有可能不合格。

除此之外,我们还可以通过灌输大量信息的方式,引发对方思维混乱,从而发现对方破绽。

例如:犯人在被审问时,为了掩饰罪行,已经想好了一套说辞,企图蒙混过关。可是警察会想办法一次性给对方灌输大量信息,如:昨晚 8 点,在哪里?确定不是 9 点睡的?平时睡觉都是这个点?昨天是不是和人吵架过,中间省略 100 个问题。

社会学家曾做过一个调查,面对一大推提问和信息输入,头脑会很难保持冷静和理性,大脑在超负荷运转下,往往会失去原有的控制力,原本精心设计好的说辞可能在信息的狂轰滥炸下露出破绽。

# 总结

读完这本书后,感觉是看了好多方法论,无论是否管用,都让我有了更开阔的思维方式,还是挺不错的。最后强调一点,这一套方法论在生活中不能直接套用,书中具体案例都是基于理想情况,现实中的情况会复杂很多,所以读者切不可生搬硬套。

前端日志